• 省级学科

省特色高水平“新兴交叉学科”——非物质文化遗产学

作者: 时间:2020/3/12 11:13:17 浏览: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


发展历程

“非遗”称谓始于本世纪初,“十二五”期间,通化师范学院即在长白山民间美术和民俗的基础上,依托社会学下的省级重点学科“民俗学”,在长白山地域非物质文化保护、研究与教学方面,取得了不菲成绩。2017年,长白山文化研究院依托非遗协同创新中心平台,整合学校8个相关二级学院的传统学科申报“非遗物质文化遗产学”,于2018年初被省教育厅审批为省十三五重点高水平学科新型交叉学科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是全省高校唯一建设单位。学科最初设定了民间文学、传统艺术、非遗教育传承理论、非遗民俗旅游、非遗数字化等5个研究方向。历经四年发展,截至2021年,新增传统医药、传统体育、传统饮食、国际化展示传播四个研究方向,整合学校十余个二级学院及传统学科,为通化师范学院建设高水平应用大学及传统学科的新发展提供了新的学科支撑点,与学校其它两个传统学科并列为省级十三五学科建设的三架马车


条件建设

非遗学科由长白山文化研究院负责牵头建设,拥有11个省级非遗专业平台,其中6个省级非遗综合平台、5个单项非遗传习所,是全校省级教研平台最多的学科,在国内高校也不多见。国家非遗基础设施专项投资 “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简称非遗馆)于2016年竣工,2018年投入使用。该馆2000平米,是一座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展示展演、教育培训、宣传、研发等多功能为一体的非遗传习馆、博物馆。非遗馆集实物性、开放性与研究性于一体;传习馆中设有剪纸、刺绣、撕纸、草编、满族传统医药等5个省级传习所。 


研究队伍

学科负责人: 刘智文

主要研究人员:学科现已整合了学校10余个二级学院的传统学科,跨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两大类领域,吸纳研发核心人员69人,其中有正高级职称25人,副高级职称31人,省级人才6人,长白山技能名师1人,其中博士比例39.13%,海外经历教师比例21.7%。非遗传承人:37人,其中国家级 1人、省级13人,市级23人(截至2021年底)。学科处于快速发展之中,不断有新的研究力量充实进来。   

  

     研究方向

重点打造带有长白山地域及民族特点的非遗学科体系。依托多年来在非遗学科取得的研究成果,整合学院各相关学科资源,重点拓展民间美术学、传统口头文学、非遗教育理论、民俗旅游、非遗数字化、国际化展示传播、传统医药、传统体育、传统饮食等9个方向,兼顾传统技艺、民族文化领域等其它研究内容,打造优势特色学科非遗学。


     科研成果

2018年以来,学科承担国家级项目8项,省部级项目104项,累计科研经费总计963.6万元。发表CSSCI论文23篇,出版学术专著19部。授权发明专利28项,国家级科技奖励3项,省部级科技奖励26项,被采纳研究报告6项,其中国家级1项。新增一批省、市非遗代表性项目及传承人。


社会服务

加强非遗民俗旅游研究与开发,研发非遗文化衍生品,协同相关单位建立非遗文化产业园,带动长白山地域的文化产业,为地方经济社会和区域发展提供非遗新能源。充分发挥现有省级协同创新中心、智库、研培中心等多学科平台作用,在学术研究基础上,密切联系现实发展问题,增强为国家和地方政府决策提供咨询服务的能力。